22 July 2007
文心牙醫專欄 人工植牙篇 (二)
《2007/07/22 18:18》 談到人工植牙,有的人會直接聯想到「器官移植」,以為拔智齒來填補缺牙,既是自己的牙齒,不須植入外來物,效果應該比較好;不過文心牙醫聯合診所院長李俊茂強調,人工植牙不等於「器官移植」,即使是自體牙齒移植也因骨頭窩洞修形及血液循環問題,成功率只有二、三成而已,並不鼓勵。 他說,常有很多患者會問,人工植牙到底植入的是「誰」的牙齒?安不安全?事實上拔下來的牙齒就屬於是「醫療廢棄物」了,不可能再利用後植入他人口內,有些人把人工植牙的觀念與器官移植的概念搞混了,誤以為植牙與器官移植一樣,都是摘取別人的牙齒再置入自己的口內,這是不可能的。 理由很簡單,李俊茂表示,別人的牙齒之所以會拔掉,大多是因為某些疾病而不得不拔的,當然不可能再把他人已經病變的牙齒植入自己嘴巴,植牙所植入的其實是以純鈦金屬去模仿牙齒牙根而製作成的人工牙根,藉由手術將之置入骨頭後,等數個月骨頭癒合後再來製作牙套。 不過在植牙技術非常成熟且廣為大家接受以前,他說,確有部分牙醫師還真的曾嘗試自體牙齒移植的方式,因為醫師都知道牙齒的琺瑯質是整個牙齒中最硬也最能夠抵抗蛀牙酸蝕的結構,在傳統缺牙製作方式是缺一顆牙齒,必須將前後牙齒的琺瑯質磨掉來當支柱牙做成牙橋。 這樣處理雖是不得已的作法,但將前後鄰牙的琺瑯質犧牲掉確實是有點可惜的治療方式,也就是所謂的「壞鄰居準則」-拔一顆牙齒做三顆牙,連累兩顆鄰牙,因此有的醫師就思考是否可將患者自己本身較不重要的牙齒轉移到較具功能而又因疾病必須拔除的牙齒部位,於是就把腦筋動到智齒身上去了。 因為,隨著人類的進化與食物的精緻化,牙弓的發育也較退縮,使智齒逐漸沒有足夠空間生長成為一個退化的組織,而且正常狀況下,第一、第二大臼齒就已經可提供足夠的咬合功能,這時如果第一大臼齒毀壞必須拔除時,就可如同樹木移植般將第三大臼齒移植到第一大臼齒的位置。 這種方法看似容易做起來卻有其相當難度,以移植樹木為例,李俊茂表示,首先在將樹木拔除的過程中,必須維持整棵樹的完整性,尤其是根部組織,因為這關係到移植過去時,這棵樹是否有辦法吸收足夠的營養以維持生存之所需,而在整個搬運過程中也必須避免造成傷害,到達預定地點時還必須整地,也就是在地上挖個與這棵樹的根部組織大小相當的洞,將樹木植入後還必須將樹木固定好,它才能往下扎根獲得重生,此時也必須給予良好照顧,樹才能開始成長茁壯。 自體牙齒移植也是如此,只是難度與複雜度要高上百倍;李俊茂表示,首先必須將第一大臼齒與第三大臼齒牙根形狀加以配對,唯有兩者的形狀差不多時才可將第三大臼齒塞進第一大臼齒拔掉後的殘存凹槽內,但這只是第一道難關而已,接著在拔除第三大臼齒的過程中,更須小心翼翼以確保拔下來的牙齒不會斷裂,一旦牙根斷裂,這顆牙齒就宣告失敗毫無生機。不過對牙根彎曲或牙根分開幅度較大的牙齒來說,拔牙是要保留牙根的完整性卻是一件相當難的事情。 下一步,就是開始進行整地的工作了,也就是將第一大臼齒拔牙區的骨頭形狀修成可容納第三大臼齒的大小;李俊茂表示,這個難度頗高,因為跟移植花木的整地不同,整地可先挖一個較大的洞以方便將花木放入,反正後續只要在將土回填回去即可,但骨頭窩洞的修形卻不是如此,修的太保守只要稍微有一個角度卡到牙根,牙齒便放不進去,若修的太多則又會犧牲掉太多骨頭而影響到植入牙齒的穩定度而減低成功率。費了那麼多的心血去做移植的工作,卻常因為血液循環不好營養供給不足,導致神經壞死或牙根吸收,成功率約只有二到三成左右,而且大多的使用壽命也只在數年左右而已。 隨著人工植牙技術的發展,李俊茂表示,早在 1950年瑞典就有一位骨科醫師意外發現,他在一些動物實驗當中用螺絲來固定骨折的骨頭促進骨頭的癒合,卻發現骨頭可與純鈦金屬的螺絲緊密結合在一起,經過十幾年的研究,終於發展目前仍為植牙醫師所遵循的理論基礎與現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植牙系統之一,在他早期植入患者的人工牙根當中,甚至有的的已經讓患者使用超過 30年以上了,而植體材料也從原本的黃金、陶瓷、馬來膠、白金等眾多選擇,最後確認只有純鈦金屬才能與骨頭最緊密結合,而且又完全不會有人體排斥的問題,牙根形狀的設計也從薄刃狀設計到現今仿牙根圓柱型態且有螺紋的設計為主流,手術方式也有一階段與兩階段的不同方式,成為現今人工植牙的主流。(記者黃微芬) 文心專欄每隔兩週固定在週一推出,這次的主題是人工植牙,歡迎民眾有任何人工植牙問題或經驗提出來和大家分享,連絡電話 (06)2156600,或 e-mail至 ven.shin@msa.hinet.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