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牙醫專欄-人工植牙前先自行評估
中華日報2014/06/16
許多人對於缺牙後的咬合重建,常誤以為就是把缺損的牙齒直接再做起來就好了,甚至是誤解缺一顆牙只要再做一顆固定牙套即可,事實上缺牙後的缺牙區假牙重建,需考慮的是缺牙區的咬合承載將轉嫁到何處?如何固定假牙?以及患者的咬合習慣。
傳統牙橋是藉由前後相鄰的牙齒來固定缺牙區的牙套並分擔咬合力;活動假牙則是藉由牙肉與牙齒甚至由牙肉完全承擔咬合力,比較容易疼痛不舒服;而人工植牙則是將咬合力如同自然牙傳到齒槽骨,所以恢復咀嚼功能的效果最好。但是如果單單一、兩顆的缺牙藉助人工植牙來重建咬合功能時,只要齒槽骨與角化牙齦的條件不差,治療計畫的差異性並不大。
反之,如果缺牙數目過多時患者就必須先行考量自身的需求、咬合習慣、經濟條件、骨頭條件等等,再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計畫。因為選擇人工植牙做缺牙重建,仍可依照不同狀況設計成固定式或活動式的假牙,年輕患者在骨頭及經濟狀況條件許可下,盡可能以固定式的假牙設計為主。
這些患者的咬合力通常比較大,大部分並未有戴活動假牙的經驗,對活動假牙初期的不適與疼痛排斥感也比較大,治療計畫也以能提供正常飲食與社交活動為主,更希望能借助人工植牙保住更多的齒槽骨來當老年時的骨本,但因為全口不含智齒為 28顆牙齒,要做成全部的固定式假牙不須植入 28顆,但至少也要植入十幾顆人工植牙,治療費用相對並不便宜。
固定式假牙的另一項優點是可能保留住更多的自然牙齒,許多牙齒會搖動常常是因為承受過多的咬合力量造成的,如果植牙能夠分擔咬合力,這些牙周狀況尚可的牙齒就有留下來的機會。
但是對於年紀稍大的患者而言,他們可能已經有佩戴活動假牙的經驗,只是因為拔牙多年後齒槽骨嚴重流失,導致原本的活動假牙不穩固,再者他們的飲食習慣也較少大魚大肉,咀嚼咬合力相對低,正常下齒槽骨的條件也相對的差,有時還常伴隨著一些慢性病,這類患者對於重建的期待只是希望有較穩定的活動假牙,所以或許只須植入少數幾顆人工植牙支撐覆蓋式活動假牙,就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且費用也低許多。
在患者不同的咬合要求、骨頭條件、美觀需求與經濟負擔條件下,所採取的人工植牙治療計畫也不同,所以患者最好事先想好自己治療後想達到的目標,再跟醫師討論以擬定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本文作者為台南市文心牙醫聯合診所李俊茂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