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April 2007
文心專欄
《2007/04/15 17:28》
以前口腔衛生知識不發達,人們以為蛀牙是因蛀牙蟲造成的,甚至還有人專替人抓蛀牙蟲,現在則知道了蛀牙是因細菌造成對牙齒的破壞,由食物的殘渣提供細菌孳生的營養來源,時間久了就會慢慢破壞牙齒,形成蛀牙;因此,想要預防蛀牙的發生,食物、宿主 (牙齒 )、細菌及時間等四大因素都得注意,只要去除其中一個因素,就不會有蛀牙了。
台南市文心牙醫聯合診所院長李俊茂指出,牙齒的構造,最外圍的琺瑯質是牙齒中鈣化最好,最能抵禦外界刺激同時也是最硬的結構,顏色通常較白,第二層牙本質顏色較黃,對冷熱刺激較敏感,大多數的牙齒敏感是因蛀牙已侵犯到牙本質,對外界的刺激開始有所感覺,最內層是牙髓神經,一旦侵犯至這一層便需做根管治療了,如果將牙齒蛀洞補起來,細菌會在裡面更加肆無忌憚的繁殖,造成更大的疼痛。
分析造成蛀牙的原因,他說,最主要就是因為食物殘渣積留在牙齒表面,使得細菌可以利用殘渣作為營養的來源,不斷地繁殖增長,同時製造出一種酸性物質,能慢慢地溶解牙齒的鈣質而形成齲蝕,稱為「齲齒」,也就是「蛀牙」。
他說,雖然牙齒琺瑯質是人體最硬的結構,但一碰到酸性物質仍會便成鬆軟的物質,一如硬度極高的大理石,只要滴一些鹽酸在其表面,就會開始冒煙,甚至溶解的道理一樣,琺瑯質一旦被破壞便進入下一層的牙本質,牙本質與琺瑯質相較之下是屬於有機質較多、鈣質較少的結構,一旦細菌進入此一區域便會快速度蔓延,同時也因為外層的琺瑯質較硬、破壞速度較慢,臨床上常見到牙齒外表看來只蛀個小洞,但內層卻如同山洞般別有洞天,有時甚至已侵犯到神經了,所以定期檢查早期發現蛀牙是一最佳方式。
想要預防蛀牙的發生,李俊茂建議,蛀牙的形成是食物、宿主 (牙齒 )、細菌、時間等四大因素的總交集,缺一不可,因此,只要去除其中一個因,蛀牙便不產生了。
以食物因素為例,他說,既然細菌會以食物殘渣作為營養來源,繁殖之後產生酸性物質來侵犯牙齒,因應方式當然是吃完東西立即刷牙,以除去細菌的營養來源;此外,產生蛀牙最常見的細菌是一種變異形的鏈球菌,它喜好醣類的碳水化合物,所以減少醣類的攝取,尤其是蔗糖、麥芽糖之類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通常又易黏在牙齒表面,停留在牙齒表面的時間越久,蛀牙機會也就越高。對喝牛奶的嬰兒來說,最好是喝完牛奶後父母便幫他刷牙,另外,喜好飲用酸性飲料的人也容易蛀牙,因為不必等細菌產生足夠酸性來破壞牙齒,自己便已提供更多酸來自我破壞了,同理,對於因胃腸疾病而吐出胃酸的人,也是蛀牙的高危險群。
至於牙齒因素,李俊茂表示,有牙齒才會有蛀牙的產生,因此預防之道便在於如何強化牙齒;牙齒的主結構是鈣,強化鈣的結構以抵擋酸蝕,就是預防蛀牙的重點之一,適當濃度的氟離子除可與鈣形成一個新的結構體,更能抗酸蝕外,也可促進鈣質再礦化,預防微觀蛀蝕現象的發生,這種理論已在實驗室電子顯微鏡下證實,齲齒初期(肉眼還觀察不到時)使用適當濃度的氟化物可使琺瑯質生成防止齲齒的產生,目前健保也有提供 5歲以下小朋友每半年可塗氟一次,家長不妨多加利用。
在細菌的預防方面,李俊茂表示,口腔的環境不可能達到無菌狀態,不僅食物含細菌,就連口水也含有細菌,所以最好的因應對策就是吃完東西馬上刷牙,減少細菌停留在牙齒表面的機會;至於時間因素,研究顯示,細菌分解產生的酸,必須經過足夠時間的作用,才能造成蛀牙,所以只要再吃完東西最短時間刷牙及適當使用牙線,缺少了時間因素,即使已經存在牙齒、細菌、食物,仍不會有蛀牙的產生。(記者黃微芬)